圍棋起源於中國古代。推測起源時間為大約公元前6世紀。傳說的兒子丹朱頑劣,堯發明圍棋以教育丹朱,陶冶其性情。圍棋的最早可靠記載見於春秋時期的《左傳》。戰國時期的弈秋是見於史籍的第一位棋手。南北朝時候,棋盤定型為現在的19道棋盤,並且出現了評定棋手水平的圍棋九品制。圍棋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知識階層修身養性的一項必修課目,為「琴棋書畫」四藝之一。唐代出現了棋待詔官職。著名棋手王積薪作「圍棋十訣」在現代圍棋中依舊適用。明朝王世貞寫了一篇《弈問》,回答圍棋的種種疑問。

 

清朝初年,出現了中國古代圍棋的發展一個高峰期。大批著名棋手湧現,留下大量名局棋譜,如黃龍士徐星友的「血淚篇」,施襄夏范西屏的「當湖十局」。 同時,圍棋理論的研究亦達到一個高峰,代表作有徐星友的《兼山堂弈譜》和施襄夏的《弈理指歸》等。但隨後,中國圍棋漸漸衰微,圍棋發展的中心也轉移到日本

 

圍棋在公元7世紀傳入日本,很快就流行於宮廷和貴族之中。戰國末期,豐臣秀吉設立「棋所」,德川幕府時代,出現了在天皇或將軍面前對弈的「御城棋」,日本圍棋逐漸興盛,出現了本因坊,安井,井上,林等圍棋世家。其中坊門尤其人才輩出,先後出現了道策丈和秀和秀策秀甫秀榮等傑出棋士。日本圍棋由於廢除了中國古代圍棋的座子制(古代中國圍棋是放四個座子,就是兩黑兩白放在對角星的位置上,雙方在這個基礎上開始布局),布局理論得以極大發展。

 

棋具

 


  • 棋子:圍棋子分為黑白兩色,黑子181個,白子180個。棋子呈圓形。中國一般使用一面平、一面凸的棋子,日本則常用兩面凸的棋子。中國雲南所產的「雲子」為歷來的弈者所青睞,迄今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。較為珍貴的棋子材料有貝殼、瑪瑙等。
  • 棋盤:圍棋盤由19條橫線19條豎線組成,棋子要下在線的交叉點上,方格中不能放入棋子。為了便於識別棋子的位置,棋盤上劃了九個點,術語稱做「」,中央的星點又稱為「天元」;下讓子棋時所讓之子要放在星上。棋盤可分為「角」、「邊」以及「中腹」。而現今的棋盤則有1919、1313、99,較為普遍,另外還有一些是較罕見的1515、1717。
  • 棋鐘:正式的比賽中可以使用棋鐘對選手的時間進行限制。非正式的對局中一般不使用棋鐘。

 

規則

 

古代圍棋並無完整明文的規則,但圍棋流傳多地,各有變化,演變出不同的規則,而應氏規則是因應圍棋沒有明文規則,而訂立首套明文圍棋規則。不論如何,其實圍棋的規則大致相同。

 

下棋時,對弈雙方各執一種顏色的棋子,黑先白後(中國古代是白棋先下),輪流將一枚棋子放置於交叉點上。與棋子直線相連的空白交叉點叫做氣。當這些氣都被異色棋子佔據後該棋子就要被從棋盤上提掉。因此氣是棋子生存的唯一憑據。如果棋子的相鄰(僅上下左右)直線交叉點上有了同色的棋子,則這兩個棋子被叫做相連的。任意多個棋子可以以此方式聯成一體,連成一體的棋子的氣的數目是所有組成這塊棋的單個棋子氣數之和。如果這些氣都被異色棋子佔領,這塊棋子就要被一起提掉。

 

下子時,除非能令對方某些子失去所有的氣,否則不得下子令自己某些子失去所有氣,這亦被稱為「禁止自殺規則」。應氏規則對此略有不同。

 

圍棋對弈進程,分布局中盤收官三個階段。

 

日本規則中,棋子所圍成的空白交叉點被叫做目,最終以目多的一方為勝方,所以日本的圍棋規則被稱為比目法。中國古代也是使用比目法,但是明朝以後,棋子本身所佔的交叉點和佔據的實空統稱地,地多為勝,所以近代中國的圍棋規則被稱為數子法

 

計算勝負時,中國規則與日韓規則有所不同。

 

一盤棋結束後,按照中國規則,棋盤上的死子被拿掉,如果雙方對是否死子產生爭議,通過實戰解決。之後,如果黑棋活的棋子加上實空達到185(含)(等於7目半和8點),(黑棋由於先行優勢須貼給白棋3又3/4子)則黑勝3/4子,少於此數目則白勝。

 

日韓規則是雙方將盤上死子及提掉的棋子填入對方實空中,再計算雙方實空。黑棋貼6目半(等於184(含)子和7點)。如果黑棋實空減去6目半後多於白方則黑勝,否則白勝。

 

而應氏規則是,數各方佔據的交叉點的數目,稱作計點,其中黑棋貼8點,(等於7目半和185(含)子),占點多的一方勝,和棋黑勝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svs17s10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