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濟學的假設前題是:「資源是有限的。」而經濟學研究的課題就是:「如何將有限的資源,做最有效率的分配。」

為什麼經濟會不景氣?有一種說法就是:「資源被錯誤地分配。」舉例來說,如果有100份麵包,可以讓100個人吃飽,結果麵包被錯誤地分配,50個人吃一個吃飽了還拿一個回家放到爛,而另外50個人餓肚子,這就是經濟不景氣。

為什麼資源會被錯誤地分配?這就有各家各派的說法了。

有人認為,原因之一是政府的公共支出:

自從美國總統羅斯福實施「新政」成功以來,凱因斯學派的理論就一直是政府財政政策的主流思考,每逢經濟不景氣時,政府就會加大公共支出,意圖藉此刺激國內經濟景氣,但......「一般人在花自己的錢時,會很精打細算,而花別人的錢時,似乎就大方許多......」政府花錢,正是典型的「花別人的錢」。花在不該花的地方,或說,是花在不需要花的地方,就導致有限資源的錯誤分配。

另外,也有人認為,信用擴張也是原因之一,甚至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:

信用擴張,也就是貸款,在古老的社會中,以小額的方式流通著貨幣,一定程度上維持著經濟的活力。但是,自從貸款在銀行業中被有制度地推行起來以後,銀行每持有1元的現金,銀行就可以創造出3-5元以上的通貨。貸款更容易了,大家覺得自己更有錢了,也因此導致需求增加,物價的上漲。

需求增加,生產者覺得有利可圖,加大生產量,造成一堆廠商在競爭有限資源,導致原物料上漲。

舉例來說,如果原本市場上的需求,是需要100支鐵鎚,而信用的擴張,讓人們以為自己很有錢,而把鐵鎚的需求擴大到了150支、200支,而廠商也努力生產,景氣一片看好,蒸蒸日上。

但這種靠信用擴張所造成的需求假像,總有一天是會被戳破的,總會有人還不出錢,導致資金鏈斷裂,此時,人們覺得自己不像以前那麼有錢了,要省一點,鐵鎚需求又從200支回降成150支、100支,此時廠商的200支產能空轉,景氣開始轉壞,廠商開始裁員、倒閉,使產能下降。

景氣轉壞,是不是直到降回原來的起點就結束了呢?不是!之前景氣一片榮景時,所製造出來的假需求,導致大量生產的商品,都不是真正市場上的需求,但它們的生產,也確實消耗掉了有限資源,因此,錯誤的資源配置,進一步地推高了資源的價格,導致景氣更差。

因此,原來的起點是0,當信用擴張導致景氣上升到100開始轉壞時,景氣並不是跌到0就停止,而會繼續下跌,補償這個資源錯誤配置所導致的後果,直到景氣下跌到-100附近。

我不曉得這是不是就是經濟不景氣最大的原因,這是我這幾年來讀書+思考後,我自己的想法。

請大家一起討論討論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svs17s10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